【万卷书】四川彭县龙兴寺舍利宝塔--1939年四川水利考察《知微影集》

民国时期中国本土知识分子

对祖国的科学探索

这些考察影像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它们有着比艺术作品更为丰富的价值维度。

 

我们期待这些交织了历史、学术甚至政治的考察影像,在更为深入的研究中显现其真正的价值。

▲四川彭县龙兴寺舍利宝塔

--1939年 四川水利考察相册《知微影集》

 

彭县龙兴寺舍利宝塔

 

龙兴寺之隋塔是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塔之一。龙兴寺塔屹立在彭州市区龙兴寺内天王殿前的中轴线上,展示了我国早期佛教的宏伟气势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巧。

 

龙兴寺 ,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从晋到唐,龙兴寺虽几易其名,但香火日盛。寺内红墙环护,寺宇巍峨,宝塔壮丽,古柏参天,竹树葱茏,香客不断,成为远近闻名的“十方丛林”。

 

龙兴寺塔由于建在平原松软的冲积层上,修塔时采用黏结性能较低的黄泥 浆,砖为墓砖,规格长短厚薄不一,有汉魏六朝几何、钱币、联壁、云坟等花纹砖和隋代的宝相花纹砖杂砌,其中空如竹的正方直筒形,仅有三个用砖叠涩的楼层,缺乏横向拉力,因而整体性较差,若遇地震波冲击,塔身会大幅度摇摆,致命沿着上下成直线排列的合洞从中剖裂,因多次地震的危害,到了明末就垮去东北一角,又说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为巩固新生的大西国政权,镇压武装判乱在此试炮轰倒的。

 

清乾隆中期塔体益坏,出现了“早晚有烟雾自顶出,层叠入空,目中乃灭。每出常经十余日不散”的奇特现象。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因受泸定磨西7.5级地震波及,更加深了破坏程度,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并立之势,历久如故,人称“天彭破塔”,成为天府一大奇观。

 

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璜的《题北塔》诗中,就有“立塔中分势欲离”、“永镇天彭第一奇”的佳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半部垮塌所存仅一隅了。因原塔身自十级以上逐级内收缩小,这所剩一角的内收曲线,特别突出地显露出来,远眺如悬弓天外,近视若腾蛟冲霄。每当夕阳西下,龙兴破塔残影,倒映在附近鸽子市方圆数丈的天池中,宛如一枝玉笔直指霄汉,人们安坐池边的吊脚楼上,一杯清茶,听池塘蛙声一片,观水中倒影,其乐融融,这就是多年来文人赞誉的“青蛙望北塔,玉笔点天池”的由来。

 

历经坎坷,负载沧桑,承接着1600年的兴衰宠辱,静静地、安祥地回忆着十六个世纪的沧海桑田……龙兴寺犹如一个饱览世事的长者,更像一个脱俗入定的高僧,光盛也罢,衰弱也罢,总是淡定随缘,荣辱不惊。

 

《知微影民国期间四川省水利局职员以四川境内的水文站为线索,对四川各地进行考察并制成《知微影三册。这三册影像是反映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风貌及水文发展的重要影像资料。

此全三册中记录了四川境内长江、岷江、金沙江流域的成都、奉节、万县、渠县、广安、重庆、南充、遂宁、广汉、彭县、新都、华阳、眉山、犍为、松潘等地名胜、习俗及水文情况。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