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之母”: 般若到彼岸(全)—《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

“西藏具有最卓越的内在科学文明。”——罗伯特·悲曼( Robert a.F. Thurman)

“诸佛之母”: 般若到彼岸

约翰·C.亨廷顿,迪娜·邦德尔

《般若到彼岸》(般若经)的文学作品帮助开启了大乘佛教运动,它引入了许多主题,对之后所有的佛教教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超越了哲学的范畴,延伸到神学、实践方法和肖像学领域。创作于基督纪元1或2世纪的《般若八千颂》或《般若经八千颂》,被认为是最初的经文,而其他经文是总结或阐述。最短的《般若经》的经文仅由一个音节“A”组成,它是梵语字母表的根字母,通常在佛教中被认为是最接近空性的声音。最长的《般若经》经文是10万首诗。

这个文献动人地阐述了“空性(shunyata)”的学说。其后成为大乘佛教和密宗教派所接受的统一原则。在本质上,空性是指所有现象和所有本体的无常、不实、虚幻的本质。也就是说,现实不是由具体的、永久的实体组成的,而是一个无限的能量场,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并且能够无限的转化。空虚的概念也被用来表达现实的生成潜力。在这方面,空性被比作无限的空间,在佛教中,空性被视为所有现象和本体产生的母体,它们在分解后又返回。

除了空虚本身的哲学之外,《般若经八千颂》的作者还引入了两个相当惊人的创新。一是提出经文本身,作为它所包含的教义实体,应该是宗教礼拜(puja)的对象,就像任何佛教圣物或佛塔一样。因此,直到今天,仍然对《般若经》手稿进行礼拜(puja),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手稿被当作圣物而不是佛法教义的经文来阅读(图1)。

图1帕坦市的卡瓦巴哈(KvaBahai)对《般若经八千颂》的礼拜。

这类圣物被视为uddeshaka,即一种纪念物,可以形成冥想、回忆、佛性和佛法教义的场合。第二个创新是将经文中包含的智慧拟人化为女性的神性,赋予她与经文中提出的哲学观点相同的名字,即般若经,“超凡的智慧”,并赋予她“诸佛之母(sarva buddhamatri)”的称号。

作为所有诸佛之母,般若经有一个不成文的信念,那就是一个人本身不是佛,就不能使他人成佛。虽然经文没有指明般若是佛,但是般若的图像,比如本展览中的一些,可能已经清晰地把她描绘为佛陀,并把她放在狮子的宝座上,代表她开明的品质的菩萨在她两侧,并用佛陀的其他服装赋予她佛陀的身份。同样如同尊胜佛母,学术上她是一位天上的菩萨。西藏和中国的画像把她描绘成一群阿罗汉,释迦牟尼的启蒙弟子,从而把她与释伽牟尼佛陀相提并论。

女性佛性的概念也存在于佛-般若,即五方佛和其他男性佛体(sambhoga kaya)的女性方面。在佛教的符号学里,成对的男性和女性地位是无差别的,作为一个联合体,其中一个并不优于另一个(图2)。

左右:完全实现本体女性完全实现显像男性

上下:一切空间的扩张范围无分别中止边界

图2.中止的无分别

具体冥想可能强调女性的智慧(般若)原则或男性的慈悲(karuna)原则,但据悉,二者是隐式呈现,合体实践。例如,金刚亥母,即胜乐金刚的般若,可能被视为单一的神明,但她男性方面,胜乐金刚,是内在的冥想,并以她的密宗体(khatvanga)形象的形式呈现。的确,恰是在这一背景下,男性和女性的极性被唤起来去表达非二元性的概念并促进其实现。

般若经,作为智慧(般若)的完美化身,代表了对慈悲(karuna)的适当表达所必需的知识。除非这两个要素完全存在,否则就不可能开悟。因此,男性一面总是隐而不现地呈现在智慧面前,而在智慧面前,它将蓬勃发展并达到完美。当般若作为大日如来的另一半金刚自在天女出现时,她体现空性本身的极致状态。因此,在尼瓦尔佛教中,金刚自在天女并没有拟人化的形式,因为她超凡脱俗的本性,她只是被一个空龛所代表(图3)。

图3. 尼泊尔,斯瓦扬巴·摩诃寺庙,东南边,金刚自在天女壁龛。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