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具有最卓越的内在科学文明。”
——罗伯特·悲曼
六 佛 坛 城
约翰·C.亨廷顿,迪娜·邦德尔
西藏中西部地区(后藏)
尼瓦尔巴利画派藏族艺术家
约17世纪
以不透明水彩绘于棉布之上
高:34.25英寸,宽:29.75英寸
私人收藏
“六佛”位于金刚密法胜乐金刚总集轮外三部密法的瑜伽部。他们以“空行者”的形式出现在六个佛教道场之中。根据“金刚虚空藏”1而产生的五尊佛(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宝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金刚界五智如来)与胜乐金刚在胜乐金刚总集轮中,被称为“六佛”。“六佛”系统的六个子坛场被一起安排在Abkidhanottara密续中,这是胜乐金刚密续的一种具体诠释。
在第二十四章中,关于“六佛”做出了描述,他们以”空行者“形式化身为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宝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五位如来(大日、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等五智如来。2
“六佛”概念对胜乐金刚总集轮的修习至关重要。“六佛”不仅代表了超然的见地,也由此产生它们的金刚本尊,但在胜乐金刚的外圈,五大金刚虚空藏本身就是五方护法,他们保护和净化修法者,坚其心志以完成观想的各个阶段。因此,这个“六佛”胜乐金刚坛城本身会产生有六尊佛的独立坛场及其中所包含的神明。
在坛城中心是主尊金刚乘无上本尊胜乐金刚萨埵(Vajrasattva),被称为嘿噜嘎(Jnanadaka)。3在他周围摆放着五个虚空藏如来的坛场,每个显示出各自的智慧方面(prajna,般若)。在本图中,每个坛场被是菩萨十地(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的前六个阶段之一。
胜乐金刚萨埵(Jnanadaka)位于第一阶段,即欢喜地(Pramudi-bhumi);
大日如来(Buddhadaka)位于第二阶段即离垢地(VimalaBhumi);
宝生如来(Ratnadaka)位于第三阶段,即发光地(PrabhakariBhumi);
阿弥陀如来(Padmada-ka)位于第四阶段,即焰慧地(Archish-matiBhumi);
阿閦如来(Vajradaka)位于第五阶段,即难胜地(SudurjayaBhumi);
不空成就如来(Vishvadaka)位于第六阶段,即现前地(AbhimukhiBhumi)。
“六佛”坛城的视觉化描述如下(图1):
在胜乐金刚萨埵坛宫中央是一座白狮撑起的宝座,上有千瓣莲花,背有日轮。宝座上面端坐着大黑天(大日如来降魔时呈现出的忿怒相)。他以冥想姿勢坐著(vajraparyankaasana),是为金刚萨埵忿怒尊(嘿噜嘎,胜乐金刚),通体黑色,一面二臂,手持金刚杵,拥抱着代表空性(prajna般若)、光明和智慧的佛母。她又被称为金刚亥母(Vajravarahi),通体红色,一面二臂。
东面是大日如来(Vairochana),其中心是狮子撑起的宝座,上有莲花和月轮。莲花中的神祇是婆罗门教的主神梵天,而中心座上是白色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拥抱着代表空性(prajna般若)、光明和智慧的佛母。这里被称为离垢地。
南面是宝生如来。在中心是一个由马撑起的宝座,上有一个带有日轮的巨大莲花图案。莲花中的神祇是婆罗门教的日神苏利耶提婆,而中心座上是黄色的宝生如来,也拥抱着代表空性、光明和智慧的佛母。这里被称为离垢地。这里被称为发光地。
西面是阿弥陀如来,其中心是一个由孔雀撑起的宝座,上有一个带有日轮的巨大莲花图案。莲花中的神祇是婆罗门教的大自在天湿婆,而中心座上是红色的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也拥抱着代表空性、光明和智慧的佛母。这里被称为焰慧地。
北面是不空成就如来(Amoghasiddhi,不空成就佛),其中心是大鹏金翅鸟撑起的宝座,上有一个带有日轮的巨大莲花图案。莲花中的神祇是婆罗门教的月神钱德拉,而中心座上是绿色的不空成就如来,也拥抱着代表空性、光明和智慧的佛母。这里被称为现前地。
位于顶部中心的是阿閦如来,其中心是一个大象撑起的宝座,上有一个带有日轮的巨大莲花图案。莲花中的神祇是婆罗门教的毗湿奴,而中心座上是黑色的阿閦如来,也拥抱着代表空性、光明和智慧的佛母。这里被称为难胜地。
图 2.这幅“六佛”坛城围绕着大乐不二坛城,
主尊金刚乘无上本尊胜乐金刚萨埵及金刚亥母双运像为中心
在视觉化之后(图2),“六佛”坛城画以胜乐金刚(Ml)的大乐不二坛场为中心,一面二臂嘿噜嘎金刚萨埵双运像端坐其中。此双运像是深蓝色主尊与红色佛母双修造型,后者又被称为金刚亥母(Jnanadakini,Dharmadhatvishvari或Vajravarahi)。中心以外的其余五个坛城顺时针放置在胜乐金刚萨埵坛城周围.从东开始分别是大日如来(M2),宝生如来(M3),阿弥陀如来(M4),阿閦如来(M5)和不空成就如来(M6)。
这些一面二臂的本尊右手握各自佛部(kula)符号,左手执法铃(ghanta)。双手交叉结殊胜三界印(vajrahumkaramudra)中,同时拥抱着代表空性、光明和智慧的佛母。表达以慈悲(男性)和智慧(女性)成就如来之意。双身形相交合,持续,圆融,无间。同样,佛母右手也握着佛部(kula)符号,结期克印(tarjanimudra)。她们左手拿着一个盛满鲜血的骷髅碗,象征着心灵获得开悟(bodhichitta,菩提心露)。这些双运本尊坐落在梵天、日神苏利耶提婆、大自在天湿婆、月神钱德拉和毗湿奴等印度婆罗门教神明之上,以各自的佛部(kula)颜色示人。
胜乐金刚双运坛城描绘了蓝色大黑天(Bhairava)和红色黑暗天女(Kalaratri)坐像,因为他们就是胜乐金刚(Chakrasamvara)和金刚亥母(Vajravarahi)的化身,所以是一种适当的视觉表现。胜乐金刚双运像中间的大乐轮(MahasukhaCircle)内部还绘有四位佛母,她们在胜乐金刚双运坛城中位于图二的1-4号位置。胜乐金刚坛城完全包含在六佛坛城另外五佛的坛城之中,尽管乍一看并不非常明显。例如,在所有六个坛城莲花瓣的交叉方向上是胜乐金刚身觉悟坛城、语觉悟坛城、意觉悟坛城的二十四尊双运像造型(图22,其数量与胜乐金刚坛城神明的布局相关)。
此外,在周围的五个坛城中,莲花瓣中包含有四只嘎巴拉碗。它们分别由四只宝瓶(pumaghata)支撑,除此之外,坛城布局与胜乐金刚坛城完全相同.同样地,胜乐金刚坛城双色女护法位于大坛城(大曼荼罗)的四角位置(34A号-37A号),只不过它们的颜色略有不同。兽首护法被安置于大坛城的四个大门位置(29号-32号)。
图二中YM=大威德怖畏金刚,画中共有13尊,
P1=蓝色不动明王,
P2=乌素沙摩明王(秽迹金刚),
P3=红色大欲明王
P4=马头明王
P5=叶衣佛母
P6=白不动明王
画作最上面的部分包括十六位神明,他们在坛城中按其排列方向有铭文,而不是其名字(见附录8).最左边的是蓝色六臂胜乐金刚/红色金刚亥母双运像(33号)。其与胜乐金刚是整个大乐轮的起源。根据鲁欧巴(Luipa,印度大成就者鲁欧巴)胜乐金刚系统,这种六臂形式也被称为嘿噜嘎-金刚萨埵-胜乐金刚(Heruka-Vajrasattva-Chakrasamvara),与金刚萨埵双身(胜乐六主)也就是胜乐金刚(Ml-33)实为一身二相。
虽然名字没有详细说明,但上面的铭文就像先前完成的那样,表明在对“六佛坛城”进行观想之前,先要完成对金刚萨埵-胜乐金刚/金刚亥母(Vajrasattva-Chakrasamvara/Vajravarahi)的观想。左边的十二位本尊是密宗金刚乘教义系统中三十七位胜乐金刚瑜伽母(33.1B-33.4B;29B-32B;34B-37B)的一部分。9这些本尊突出了第一阶段胜乐轮的修持,为六佛坛城观想做准备,而六佛坛城则是不空成就的完成阶段观想做准备。
图画顶部最后三个形象属于成就与生俱有的红威罗瓦金刚(大威德怖畏金刚)次级道场,其名称刻在一个缩写的字符之中。作为前面十三尊护法的中心神祇,大威德怖畏金刚在这里被描绘成一个手执天杖(khatvanga),端着盛满鲜血骷髅碗的梵缚日罗形象(梵文Vajm,金刚)。10大威德怖畏金刚拥抱着佛母,二人都呈右脚伸,左脚踏姿势。
水牛角形象是婆罗门教的死神---阎王的象征。周边五佛坛城的二十尊小双运像神明与中央的双运像相同,只是颜色遵循各自的佛部(kula)颜色,每个金刚右手上带有其佛部的象征。因此,大威德怖畏金刚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金刚界五智如来的化身。作为最外圈的护法,这些神明围绕中央坛城(YMC,YM2-13)的外角排列。在图画底部围绕外圈的是其他护法,如蓝色和白色的不动明王(PI和P6)、乌素沙摩明王(秽迹金刚)(P2),大欲明王(P3),马头明王(P4)和叶衣佛母(P5)。
底部一排是十六供养天女(ShodashaLasya,十六天魔舞女)(A-P)。她们手持各种乐器,随着特定的念诵和音乐翩翩起舞。铭文指出她们是十六天女(金刚空行母智慧所化),11表明“六神”坛城可以被解读为完成阶段的曼荼罗,因为它其中有金刚亥母形象,如此双运形象的出现表明已达到般若涅槃的实相大乐、殊胜大乐阶段。
众多神明在坛城外四角围绕着整个“六神”坛城,作为观想的完成阶段。
双修是金刚亥母出现的主要形式,这些空行母的名字以金色的藏文有头体(uchan)刻在手稿之中。在坛城左上方是那洛空行母(NaroDakini),这是由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Naropa)观想的金刚瑜伽母形式(见目录26);右上方是麦粹空行母(MaitriDakini),是大成就者Mdtripa观想的金刚瑜伽母形式。
她也被称为金刚亥母,以特有的姿势出现,腿脚交叠,两手叉腰飞过山峦。在左下角是断头空行母(Chinnamunda),手拿一只砍下的头,也被称为三身金刚瑜伽母,12她是另一个重要的金刚亥母化身,图中可见她用右手持刀砍掉了自己的头(参见目录70)。观想有云,从她被切断的脖腔中涌出一股混合着红白物质的血流,断头空行母又把这些倒进自己的嘴里,作为瑜伽转化观想的一种参照,还将血水倒进了她两个同伴的嘴里。断头空行母左右分别是闪电空行母和水天空行母。13在这幅画的右下角是很少出现的白色金刚亥母,也被称为身体放出灿烂的威光,可使智慧迅速增长的白空行母(白度母,增寿救度佛母,Shukla-VarahiPrajnaAloka)。14她左手拿着盛满四魔鲜血的嘎巴拉骷髅碗,右手握着剥皮刀。15如图所示,这个曼荼罗中的四位空行母可能会与尼瓦尔佛教系统中四个围绕金刚亥母的那些空行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目录112)。
这四位空行母以及“六佛”坛城的六位空行母,都是金刚亥母的化身。证悟完成阶段坛城的准备期,曼荼罗中心的主尊不是胜乐金刚,而是他的佛母---智慧空行母/金刚亥母。金刚亥母的这四种表现形式,包括那若空行母(NaroDakini),麦粹空行母(MaitriDakini),断头空行母(Chinnamunda)和白空行母(SitaVajravarahi),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分布在四周的曼荼罗坛城。事实上,密宗心咒(hridaya)将胜乐金刚称为薄伽梵吉祥大乐金刚萨埵成就法之金刚拥有者!大三昧耶萨埵。又称上乐金刚(“OMSHRIMAHASUKHAVAJRASATTVADAKINIJALASAM-VARAHUMAHHUMPHATSVAHA”)。16这种心咒的意义在于将修习者引入一种平静空性的状态。胜乐金刚被定义为清静大乐(Mahasukha)的金刚萨埵(Vajrasattva)和空行母(Dakini)的组合体(严格来讲,他们是一体二臂双身的主尊,双身拥抱象征大悲心与空慧相合)。因此,从梵文心咒中可以理解,瑜伽行者要实现的大乐状态,以及所获得的清静状态,都是由胜乐金刚开示中的母续方面所定义的。
从整体上看,这幅复杂的画作可以让人感受到胜乐金刚/金刚亥母观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六佛”坛城顶部是嘿噜嘎-胜乐金刚-金刚萨埵(saHeruka-Samvara-Vajrasattva),他的曼陀罗已经完成了。围绕中央坛城的是降阎魔尊大威德金刚,这是一个净化所有恶业的坛城。“六佛”坛城为修习者修习胜乐金刚/金刚亥母完成阶段的未来观想提供了护法或加持。
在风格上,这幅画是晚期巴利(尼瓦尔)画派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画派主要由尼泊尔藏族村落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画师组成。这个画派起源于尼瓦尔艺术家,他们首先为萨迦派的僧侣顾客工作,并在美学和技法方面训练其他藏人学徒。这种绘画风格色彩明艳,背景主要是红色。事实上,它在绘画技法和风格上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那幅可追溯到1420年的毗湿奴曼荼罗尼瓦尔画作非常接近。然而,到了16世纪,尼泊尔尼瓦尔艺术家绘制的尼瓦尔风格已经向全新的方向发展,与西藏的巴利画派便再无直接关联。直到17世纪初,这个画派还有着相当大的活力。
这幅画是修习者掌握复杂的密宗观想法门的极好参照,修习者可以通过胜乐轮的不同观想阶段寻求到开示。根据上师的不同,在胜乐轮修习中有的需要多达11个步骤(甚至更多)。“六佛”坛城画是一个基本的修习工具,可用于将胜乐金刚作为护法神在六佛坛城体系观想中将画面视觉化、具象化,并可在胜乐轮修习的最后阶段净化修习者。
迪娜•邦德尔,约翰•C. 亨廷顿
更多阅读:
《密合轮荟供表演套装中的胜乐金刚坛场面具》
《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
《金刚和犍稚》
《佛说大乘菩萨譬喻论》
《那洛巴尊者像(Naropa)》
《“诸佛之母”: 般若到彼岸》
《修炼成佛的目标-开悟的象征:五方佛》
《色究竟天的大日如来》
《佛教宇宙观:观想成佛的环境—须弥山》
《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之序》
《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