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嘎巴拉骷髅碗大殊胜嘿噜嘎和忿怒母双运相(唐卡)—《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

西藏具有最卓越的内在科学文明

——罗伯特·悲曼

对喜玛拉雅佛教艺术的关注已成为艺术史学的前沿,尤其是在鉴赏和归属方面。一些大型展览突出了喜玛拉雅文化的艺术成就,但很少有展览主要关注创作这一艺术的原因及其初衷。John Huntington与Dina Bangdel于2003年秋-2004年春分别在美国洛杉矶美术馆与俄亥俄州美术馆策划举行一个以《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为主题的大展以弥补这样的一个学术空白,同时出版了这本巨作——【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

现在呈现给大家的是第 28篇文章——《持嘎巴拉骷髅碗大殊胜嘿噜嘎和忿怒母双运相(唐卡)》。

持嘎巴拉骷髅碗大殊胜嘿噜嘎

和忿怒母双运相(唐卡)

尼泊尔

约19世纪

以不透明水彩绘于棉布之上。

高:43英寸(约109.2厘米)

尼泊尔,巴克塔普尔绘画博物馆

第二幅画(目录141)几乎与第一幅完全相同,只是中央双运像某些地方略有不同。大殊胜嘿噜嘎有手脚数量相同,但他的头部不像第一幅画都是棕色,其颜色各不相同。而这幅画中的忿怒母也绘有九个五彩头。忿怒母腿的位置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幅唐卡只是单腿缠腰,而这幅则是双腿缠绕在大殊胜嘿噜嘎的腰间。他们伸出的手保持相同数量的成对排列,然而,这些手中所持的却不是莲花座而是持嘎巴拉骷髅碗。

就像上一幅画中双运像描绘的那样,这幅画中大殊胜嘿噜嘎和忿怒母极其强大,表达出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所需的能量和力量。大殊胜嘿噜嘎所持法器的变化可能暗示他们在冥想中对其含义的不同-解释,并强化了这幅画描绘的是证果阶段的大殊胜嘿噜,而前一幅画则用于修持阶段的观想。

即使存在这些差异,总的来说,这两幅唐卡的图像元素和构图也还是非常相似。双运像周围有十个神明,每个神明都是与其佛母成对出现的。尽管在这两个例子中只可以通过其特征确定这十个神明中的七个,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它们精确的描绘解释这两幅画作用于观想次第的两个连续阶段。

这些绘画对应于宁玛派的八大法行或者说是整个图画表示嘿噜嘎双运本尊。1主尊周围的嘿噜嘎神明,集九界智慧力,体现了宁玛派的嘿噜嘎八大法行,并构成了他们传习修行生起次第的主要修法。此外,随后还包括两个初步形式的嘿噜嘎(金刚)形象,它是大殊胜嘿噜嘎法身中自我生成的一部分。他们以金刚萨埵双运形式出现,右侧为寂静尊,双臂环抱明妃,这是纯粹的如意坐姿修炼造型。

在修习者用图画中心的大殊胜嘿噜嘎本尊来识别这个形象之前,其必须首先观想其中间形式的化身,这些化身均在左侧展现,与其明妃均呈双运合体状。这个嘿噜嘎形象是一个九头十八臂的红褐色表现形式,完全符合《秘密藏续》的描述,它可作为大殊胜嘿噜嘎本尊的代表,修习者然后才能观想中心位置的完全体本尊。

环绕中央神祗的八个背后生有翅膀的嘿噜嘎人物是大殊胜嘿噜嘎坛场中的随从。这些就是“八大法行”,这八大瑜伽成就法是总集经典、密续及口诀的心髓,由八位印度大师(八大持明)传播,其也被称为八大明王或修部八教。在宁玛派神祗体系中,这八大法行分别是大殊胜嘿噜嘎、大威德金刚、马头明王、真实意嘿噜嘎、普巴金刚、无上嘿噜嘎、普降傲慢、黑具力尊。这些神祗形象在外观上都表现为三头六臂的忿怒像,男性形象的第一双手拥抱着明妃。他们是典型的中间阶段神祗,硕大的翅膀在其后面展开。

占据图画底部的是二十八个强大的女性神祗(ishvari)。

这些女神也位列《秘密藏续》之中,如Manuraksashi,Pingala,Rati,Mahamarana,Mahakali,黄红色的 Chagala,深蓝色的Mahakumbhakarni,深黄色的Lambodara,Brahmani,Raudri,Indrani,Vaishnavi,Kaumari,Amrita,Shanti,Dandi,Bhaksashi,Raksashi,Rudhiramadi,Ekacharini,Manoharika,Sid-dhikari,Vayudevi,Agnayi,Varahi,Chamundi,Bhujana和Varunani等。

这些女神的头呈现各种动物,她们颜色各异。3《秘密藏续》解释说,虽然这些女神按照普通的观点来说是在世上如世人一般行动;但在非同寻常的观点之中,她们则被认为并非凡人;而且,在最不寻常的观点中,她们被认为存在于能量通道的中心之内,并且在成佛时就会以图中形式那样出现,以便她们也可以被[佛陀]带入天界。

事实上,诸如大殊胜嘿噜嘎及其随从的绘画通常在中阴救度仪式期间作为祭品,其中大殊胜嘿噜嘎的特殊造型在为期四十九天的中阴期被赋予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这些神祗围绕中心双运像排列,旨在复制曼陀罗坛场,每个神祗都具有特定方向的涵义。在《西藏生死书》中,值得注意的是,大殊胜嘿噜嘎在视觉转化为绘画中心的完全体本尊之前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嘿噜嘎,衍生出了他自己的曼荼罗道场,并化现出宁玛派法身佛普贤王如来。很可能这些画作是在尼泊尔为塔芒族(Tamang)委托制作的,该族群一直以来都遵循宁玛派的传统。

在风格上,这些画作遵循了加德满都谷地拉杰普特绘画短暂发展期的特点。在1780年至1790年之间,在沙阿王朝(廓尔喀王朝)兴起之后不久,印度“拉杰普特”绘画风格进入了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艺术之中,其特点是采用相对干燥的笔触和明艳的色彩。这种源自藏族的审美观念的呈现,也暗示了它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塔芒族绘画风格。事实上,大约在1800年至1810年间,这种风格已渗透到Chitrakar(专攻绘画的种姓)家庭之中,并成为了一种相对标准的绘画语汇。然而,除了明艳的着色和画面外,许多明显的“拉杰普特”衍生元素并没有出现在这两幅画中。不过,其中一些细节如人头的面部特征,平坦的淡蓝色天空以及一些动物的渲染还是揭示了它们的来源。然而,这些复杂的神祗造型几乎淹没了画作中体裁上的各个组成部分。

APM,KLB

1、佩玛•南多尔•塔耶(PemaNamdol Thaye),“西藏唐卡:神秘主义的写照”,第182页。

2、居美多杰(GyurmeDorje),《秘密藏续》,第1068页。

3、居美多杰,第1129-1130页。

4、居美多杰,第1123页。

更多阅读:

《持莲花座大殊胜嘿噜嘎和忿怒母双运相(唐卡)》

《天仗》

《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

《金刚和犍稚》

《佛说大乘菩萨譬喻论》

《那洛巴尊者像(Naropa)》

《“诸佛之母”: 般若到彼岸》

《修炼成佛的目标-开悟的象征:五方佛》

《色究竟天的大日如来》

《佛教宇宙观:观想成佛的环境—须弥山》

《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之序》

《极乐之轮:佛教冥想艺术》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