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用一种凝固的艺术,
用最沉静的方式表达着它的内涵。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
如同历史和时间的见证者,
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历经岁月变迁,愈发醇香久远。
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凝练下来的审美!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
普陀宗乘之庙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普陀宗乘之庙的总体布局与拉萨布达拉宫相似,庙址位于山麓,建筑依山势自然散置,主体建筑由红、白台构成位于山巅。
山门前有五孔石桥,门内建巨大碑亭,内有乾隆御笔《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等石碑三通。亭北为五塔门,三间四柱七楼琉璃牌楼。大红台是该寺的主体建筑,台高42.5米,宽59.7米,气势宏伟。红台中部是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台东为落伽胜境殿和权衡三界亭,台北的最高点有慈航普度亭。整座寺庙建筑形式大量使用厚墙、小窗、平顶、高台等藏式建筑手法,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汉藏建筑融合于一体。普陀宗乘之庙内丰富而珍贵的文物藏品也驰名中外。
内容简介:《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收录了288幅摄影作品。内容涉及中国直隶、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记录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景、文化及日常生活。有中文、英文对照作解。为研究中国建筑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作者简介: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德国建筑师。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