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幢寺白塔--1926年《中国的建筑与景观》

摄影与建筑都是一种凝固的艺术!

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凝练下来的审美!

此图来源于本人收藏之恩斯特・柏施曼的《中国的建筑与景观》

白塔,也称舍利塔,或称阿育王塔、白石塔,原位於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海幢寺塔殿内。原塔毁于文革期间现塔为当代重立

 

海幢寺舍利塔,始建于五代,高6米,九层石结构。一说立于清代,塔刹甚高,约占全部塔身的二分之一。塔基座为琴腿式,上置复莲两重;四角刻出宽矮的山花蕉叶,叶面及复莲线条之立面交织着莲纹与云纹;塔身四面覌音像之浮雕,塔尖部之山花蕉叶分三瓣曲线表面雕琢力士;刹杆串连相轮七重,最顶端以受花托着葫芦,从此与四角用铁炼接拉。 

 

海幢寺,相传为南汉时代(北宋初)是“千秋寺”。之后年久荒废,变为居民丛冢。明朝末年,为富绅郭龙岳的圈地。僧人光牟、月池师徒向郭募得此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经成佛之意,取名“海幢寺”。故该寺明确记载,始建於明末清初。它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净域宏敞、佛缘鼎盛而闻名於世,被誉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遂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

 

此寺在近现代命运多艰。1932年辟为河南公园,1933年更名为海幢公园。抗战时期园内设施为日寇尽毁,抗战胜利後及当代对公园进行过多次修葺。“文革”期间海幢寺惨遭浩劫,文物古迹尽遭破坏,各种佛像等艺术精品均无一幸免。1993年3月起海幢寺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复建了大雄宝殿,重建了天王殿、塔殿、放生池和七层的僧舍、藏经阁综台楼等。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