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了300年的热河在100年前是什么样子?--1926年《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热河合集

热河之名,起源于水。热河,名称来源自蒙语"哈伦告卢",意思是热的河流,流经承德市的武烈河,上中游有温泉注入,故而冬日非严寒而不封冻。冬日清晨,水汽遇寒冷空气而凝结成雾,故称热河。
 
它历史悠久,但它的崛起却是在清朝,是随着避暑山庄(也叫热河行宫)和外八庙的兴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热河“群山回合,清流萦绕”的优美环境,周围群山奔赴,符合“四方朝揖,众象所归”的帝王心理,又有“去京师至近,章奏朝发夕至”的政治地理条件,以及控制蒙古、西北、东北的战略地位,被清政府选中,因而于1703年开始兴建热河行宫以及外八庙。
 
这些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建设之初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更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譬如: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外八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寺庙群。
 
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于1906-1909年间穿越了中国12个省,行程数万里,拍摄数千张反映各地宗教建筑和民俗风情的珍贵照片。让我们看看他记录下的中国热河!

 

 
 
 
 
 
 

图为直隶省热河山上的山路和马匹

从北京到承德,热河地区成为了满清帝国在康乾盛世时期掌控关内外庞大领土的重要枢纽。同时,清朝设热河马场,被称为海留图(意为水草丰美之地), 最精锐骑兵——“热河十万铁骑”在此养马屯兵。坝上人家的第一桶金就是由牵马坠镫来的,坝上人家每家都有马,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是全国马匹数量最多的小镇,中国马镇,由此而来。

 
 
 
 
 
 
 
 

 
 
 
 
 
 

图为直隶省热河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

 
 
 
 
 
 
 
 
 

 
 
 
 
 
 

图为直隶省热河喇嘛庙行宫

热河行宫即是现在大家熟知的“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图为热河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主殿

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位于大红台中心,重檐攒尖顶,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殿顶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故俗称“金顶”。是供清帝和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顶礼膜拜的地方。

它隐于大红台群楼之中,殿顶高出群楼,金光闪烁。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调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内地宗教建筑的瑰宝。

 
 
 
 
 
 
 
 
 

 
 
 
 
 
 

图为直隶省热河普乐寺土平台

普乐寺俗称圆亭子,位于承德市街东的武烈河东岸,面临武烈河,背倚锤峰。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寺门西向。

由于当时西北各民族与清朝政府关系日益密切,生活在巴尔喀什附近的哈萨克族和生活在葱岭以北的布鲁特族,不断派代表进就朝觐,因此建寺。

 
 
 
 
 
 
 
 
 
《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收录了288幅摄影作品。本书作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与摄影师。本书为他在1906——1909年间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的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所整理出版。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