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山西民国老照片--1926年《中国的建筑与景观》山西合集

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构成了我国建筑史上品质超群、蔚为壮观的标本体系,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却始终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梁思成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在敦煌117号洞窟中发现有一张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上面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从此佛光寺也从此成为第一座被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活化石”。
 
而不管是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为“第一国宝”的五塔山佛光寺,还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张良庙,再或者是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的山西晋祠,或者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的山西绵山中的各种建筑群,都是中国古建筑的各类经典代表!

 
 
 
 
 
 
 

图为五台山舍利塔

五台山中舍利塔,或五台山塔中塔,位于五台县台怀镇西北十公里的五台山中台顶演教寺。演教寺创建于隋,是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寺院。原存的大塔是一座十三级舍利塔,始建于唐。万历八年(1580)时,一声怒雷,倾而复正。1960年代,被红卫兵拆毁。1985年,圆照寺住持清海捐资,国家补助,修复该塔,但已失去原样,现成了一座覆钵式的砖塔。 可惜,它是塔中塔,不易被人看见,此塔图片难觅。

 
 
 
 
 
 
 
 
 

 
 
 
 
 
 

图为五台山的显通寺藏经阁和台基

五台山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

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一进大殿是观音殿(背面),因在最南端,也叫南殿,殿内两侧放满经架,上面经书累累,所以又叫藏经殿。

 
 
 
 
 
 
 
 
 

 
 
 
 
 
 

图为五台山显通寺镀金铜塔之一局部(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宝塔)

显通寺是五台山佛寺的元老,传说筑于东汉,北魏扩建,寺内现存的建筑群诸多是明代作品。其中的铜殿和铜塔,也是全国罕见的文物。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是明朝万历年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图为张良庙屋顶与屋脊

张良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庙台子张良庙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 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

 
 
 
 
 
 
 
 
 

 
 
 
 
 
 
 

图为太原府守护汾河的铜麒麟

传说中的独角瑞兽的一个形象是麒麟,也就是体现祥瑞的神兽。传说中独角兽的另一个形象则是獬豸,也就是主持正义的神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太原府守候汾河的麒麟,今位于山西省博物馆二部纯阳宫院内。原在汾河边,后流失,文物普查中再次被发现。保存尚好。

 
 
 
 
 
 
 
 
 

 
 
 
 
 
 
 

图为山西省晋祠正殿底层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木参天,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著称于世,是一处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等于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晋祠就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内唐、宋、元、明、清古代建筑星罗棋布,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达百余座,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图为山西省蒙城黄帝庙

黄帝庙,又名轩辕庙,是为了黄帝建的庙,建在黄帝陵寝所在桥山的东麓,庙内存放着57通石碑,都是历代君王为祭祀黄帝的祭文,始建于汉代,建在黄帝陵寝的西麓,后宋太祖开宝5年将其迁到东麓,一直至今。

 
 
 
 
 
 
 
 
 
 
 
 
 
 
 
 
 
 
 
 
 
 
 
 

 
 
 
 
 
 

图为山西省绵山中的洞窟寺院

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建筑的最重要的特色是自然洞窟祠庙。在自然洞窟中,前檐修筑殿面斜厦,后室洞窟内雕塑大型道家神仙、圣人先贤。窟外建附属配套建筑,构成一座完整的庙殿。如洞真宫、洞玄宫、天桥悬廊和介公祠等。

 
 
 
 
 
 
 
 
 
 
 
 
 
 
 
 
 
 
 
 
 
 
 
 
 
《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收录了288幅摄影作品。本书作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与摄影师。本书为他在1906——1909年间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的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所整理出版。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