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在100年间有多少变化?

有20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在100年间有多少变化?
 
--1926年《中国的建筑与景观》都江堰合集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一直矗立了2000多年毅然如初,依然发挥着它的灌溉、防洪和防旱三大功能,那从这老照片拍摄的时候至今共这过去的100多年又能发生多大的变化呢?

 

 
 
 
 
 
 

图为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横跨岷江的吊桥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四川灌县(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

 
 
 
 
 
 
 
 
 

 
 
 
 
 
 

图为四川省 灌县(今都江堰)二王庙入口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

 

 
 
 
 
 
 
 
 
 

 
 
 
 
 
 
 

图为四川省 灌县(今都江堰)二王庙的正殿和香塔

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图为四川省 灌县(今都江堰)二王庙 李冰塑像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图为四川省 灌县(今都江堰)灵岩寺黑风洞

灵岩寺及千佛塔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江堰市城区以北的灵岩山山腰。灵岩山最高海拔为1432米,山麓780米,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灵岩山独特的自然风貌。 寺始建于隋,名光化寺;唐开元四年(716年)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重建;明万历间(1573年-1620年)大加修葺;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性本大师又重建,寺内有灵窦泉、飞来石、黑风洞、灵石慈光石窟等胜迹,附近有千佛塔、藏经洞、东岳庙、喜雨坊及棋盘石等文物古迹。发源于灵岩山北麓的灵岩沟,在寺东南约600米外流过。寺侧有黑风洞,相传与二王庙相通,因时有黑风自洞中出而得名。

 
 
 
 
 
 
 

 
 
 
《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收录了288幅摄影作品。本书作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与摄影师。本书为他在1906——1909年间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的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所整理出版。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