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遗韵——100年前的湖北湖南老照片

百川归海,原不分湘水汉水

惟楚有才,何须辨湖北湖南
 

从古至今,湖北湖南都是山山水水连在一起,不论是湖北宜昌,还是湖南岳阳,都是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1906-1909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穿越中国12个省区,对中国建筑进行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关于湖北湖南的影像中的古建筑都是中国的古建筑典范!

 
 
 
 
 
 

图为湖北宜昌笔架山对面的龙王洞

龙王洞又名石门洞,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内,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灵洞仙湫”。洞前峰峦拱揖环峙,群山秀丽如画,笔架山的旗山、钟山、鼓山十分引人入胜。群洞上下环绕,恍若天上人间,令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将此描绘成“辋川图画,桃源世界”。洞内还存有巨幅石刻,上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列岫丛青”四个大字,更形象的概括了洞周边自然景观的秀丽风光。游人赞曰:“偷得浮生双休闲,且作石门洞中仙”。 道教始祖张三丰在复入武当之前,曾来此修炼。

 
 
 
 
 
 
 
 

 
 
 
 
 
 

图为湖北宜昌府龙王洞洞口

龙王洞又名石门洞,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内,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灵洞仙湫”。洞前峰峦拱揖环峙,群山秀丽如画,笔架山的旗山、钟山、鼓山十分引人入胜。群洞上下环绕,恍若天上人间,令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将此描绘成“辋川图画,桃源世界”。洞内还存有巨幅石刻,上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列岫丛青”四个大字,更形象的概括了洞周边自然景观的秀丽风光。游人赞曰:“偷得浮生双休闲,且作石门洞中仙”。 

 
 
 
 
 
 
 
 
 

 
 
 
 
 
 

图为湖北宜昌府灵宫殿

此照片中的灵宫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西陵山庙中,这座道教的道观位于宜昌古八景中的“西陵形胜”里的西陵山。西陵山位于宜昌市西北南津关东南、长江与黄柏河之间,泛指从营盘岗到天灯包之间的那几座山头。北宋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8年)曾被谪担任过夷陵(宜昌)县令的欧阳修曾在《寄圣俞》一诗中赞美过西陵山的景色:“雪消深林自劚笋,人响空山随摘茶。有时携酒探幽绝,往往上下雾烟霞。” 而清代的肖际运的《西陵形胜》似乎写得更好:“峨嵋巫峡紫云凝,一路奇峰露石棱。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

解放后,西陵山庙遗址被辟为农田菜地。

 
 
 
 
 
 
 
 
 

 
 
 
 
 
 

图为湖南省长沙府陈家祠堂正院的钟楼

陈家祠堂位于浏阳市,是当地陈氏家族祭祀先祖修建的祠宇建筑。据考证: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坐北朝南,门向165度,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悬山顶,覆小青瓦,设槽门,内设中、后厅,共为三进,左右各列回廊、厢房、横厅等,建筑两侧有墙垣围护,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祠宇内设隔扇门、格窗,古朴典雅,后栋为穿斗木构架,前栋抬梁结构。梁架上小斗栱做工精巧,实属罕见。

 
 
 
 
 
 
 
 
 

 
 
 
 
 
 

图为湖南省醴陵县祠堂入口

醴陵先农坛又名神农殿,初创于清雍正五年(1727),籍田为天子、诸侯和地方政府征用劳役耕种的国有田。春耕前,皇帝、诸侯、地方行政长官在先农坛开祭后,在殿前象征性执犁三耕,表示朝廷重农,为春耕开犁。它是醴陵城区现存保护最完整的古建筑。其庄严的殿堂、精巧的仓廪、华丽的坛台等,堪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难得的实物标本。

 
 
 
 
 
 
 

 
 

 
 
 
 
 
 

图为湖南省衡州府湘江和寺庙

衡州是衡阳的古称,历史上曾有衡州府,存在546年历史,管辖范围是现在湖南省的衡阳市、永州市和郴州市局部地区。而湘江是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图为湖南省醴陵县 某家祠堂和县城的文昌楼

华图中的建筑便是当时的家族祠堂还有文昌楼,在百年前,大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的祠堂,用来祭奠先祖还有供奉祖宗的排位,很多家族都有族谱,到现在都已经是不多见了。文昌楼或魁星阁、奎阁、魁星楼等,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

 
 
 
 
 
 
 

 

 

为恩斯特・柏施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与摄影师。本书为他在1906——1909年间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的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所整理出版。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