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两广地区这些古朴又独特的生活日常古建筑却让德国人念念不忘!

可能我们一开始并不在乎它的存在,因为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因为有了另一可能我们一开始并不在乎它的存在,因为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因为有了另一个视角的纪录,在100年后,我们再次去面对这些珍贵影像时,我们浓烈的思乡及怀念情绪被勾起,于是我们开始了解它的历史,走进它的建筑,一种对历史和前人的崇敬油然而生。它们就是坐落于广东广西各地的古宅建筑及一些景观,也许是因为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一个世纪以前留下的影像时,其散发出来的味道更引人品尝。

 

而这另一个视角是谁?它就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他于1906-1909年间穿越了中国12个省行程数万里,拍摄数千张反映各地宗教建筑和民俗风情的珍贵照片。而我有幸能收藏到本德文版的《中国建筑与景观》,其中在翻阅广东广西的影像时,尤为感动。

 
 
 
 
 
 

图为广西省田间道路和牌坊

图中建筑为当时伯施曼先生于1908年前后在考察中国建筑与景观时广西省田间道路和牌坊。此牌坊虽已经无从考证所在何处,无其他资料考证,也不能辨认出大概所建年代,也不知现今是否依然存在。

 

牌坊,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图为广西省路旁墓地

图中建筑为当时伯施曼先生于1908年前后在考察中国建筑与景观时随拍的广西省路旁墓地。

此墓园虽已经无从考证所在何处,无其他资料考证,也不能辨认出大概所建年代,也不知现今是否依然存在。但是能从图片中看出其建筑恢弘,古木森森,有瑞兽石刻、玉石栏杆等物。

 
 
 
 
 
 
 
 

 
 
 
 
 
 

图为广西省桂林府舍利古塔

桂林市舍利塔位于原来的开元寺遗址内。开元寺为梁武帝在位期间(502—548)修建。初名缘化寺,隋文 帝仁寿元年(601) 在该寺兴建舍利塔。因纱灯燃火,寺被烧毁,后重新建寺。唐更名善兴寺,并重建舍利塔。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宋代先 后改名寿宁寺和永宁寺,元代改名护国寺,明代称万寿寺,清因之。民国以后复称开元寺。该寺为桂林佛教最早的一座寺院。

王邵《舍利感应记》中,还记载了桂林建塔的神奇事:“桂州缘化寺立塔,未至十里,鸟有千许,夹与行飞,入城乃散。”

 
 
 
 
 
 
 
 

 
 
 
 
 
 

图为广西桂林山水风光

桂林山水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地处湘桂走廊南端的槽谷平原,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

 
 
 
 
 
 
 
 

 
 
 
 
 
 

图为广西梧州府的牌坊和隐约可见的西江

广西梧州遥接五岭,俯视三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四季宜人,古称苍梧,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是岭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梧州素有“小香港”之称,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梧州的漕运相当发达,是西南货物的集散地、三江汇聚的军事要塞,当时不到两公里的路上设置了19座码头,足见梧州漕运和货物交易是多么发达。

 
 
 
 
 
 
 

 
 

 
 
 
 
 
 

图为广西梧州,青铜香炉

此图片中的青铜香炉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图片中,我们能看出其制作工艺精湛,古朴典雅。

 
 
 
 
 
 
 

 
 

 
 
 
 
 
 

图为广东省广州药神庙面街的山墙

图中是广东省广州药神庙面街的山墙,具体位置和具体信息,目前未查询到任何相关资料。此图中山墙上,不论是顶部还是中央的位置的浮雕都画面生动,出神入化,颜色虽已看不清,但是花样堪称一绝!

山墙一般称为外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图为广州礼拜寺内部

图中是广州礼拜寺,即为怀圣寺,又称光塔寺、怀圣光塔寺、龙凤寺等,位于中国广州越秀区光塔路56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清真寺之一,现在为中国国家级保护文物。怀圣寺与扬州仙鹤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图为广州海幢寺白塔

白塔,也称舍利塔,或称阿育王塔、白石塔,原位於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海幢寺塔殿内。原塔毁于文革期间现塔为当代重立。海幢寺,相传为南汉时代(北宋初)是“千秋寺”。之后年久荒废,变为居民丛冢。明朝末年,为富绅郭龙岳的圈地。僧人光牟、月池师徒向郭募得此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经成佛之意,取名“海幢寺”。故该寺明确记载,始建於明末清初。它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净域宏敞、佛缘鼎盛而闻名於世,被誉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遂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

 
 
 
 
 
 
 

 
 

 
 
 
 
 
 

图为广州北部的无数墓地,村庄,平原及西江

图中影像能看出广州北部的山岭丘陵上有着无数的墓地,南部可以隐约见有村庄,平原外的白色带子就是西江河流。

中国人信奉祖先崇拜,相信死后能得到永生,因此他们总是很精心地选择墓地。它们背靠山坡,散落在道路两旁,装点着那片土地;为了抢占风水好位置,它们一般都建在城镇以北地区;有时,墓地也会穿过城市,直达河流的另一端,绘制出一幅人文和谐的画面。

 
 
 
 
 
 
 

 
 

 
 
 
 
 
 

图为广州北部山上的观音塔和村前的清真寺

图中影像是广州越秀山上的观音庙,村前有清真寺,周边有不少墓地。

据说观音阁最初叫万寿寺,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个叫花英的都指挥,有一次到越秀山万寿寺拜佛,感到寺庙太小,又在山林之中,一般人不易注意到,于是将此寺扩建,并改名为观音阁。因为山上有观音阁,所以民间又称越秀山为观音山。1928年,观音阁与神安台一起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现在的中山纪念碑。

 
 
 
 
 
 
 

 

 

为恩斯特・柏施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与摄影师。本书为他在1906——1909年间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的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所整理出版。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