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晚清民国,重温东南佛国历史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晋起即有寺庙建造的记载,南朝时佛教盛行,梁武帝萧衍更是奉之为“国教”。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鏐以杭州立国,推广佛教,建国七十余年间,宝刹众多,故被称为“东南佛国”。隋唐至宋代,佛教在吴越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到南宋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仅杭州的寺庙就达480座之多。明、清、民国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那么百年前的浙江,尤其是杭州寺院呈现何种模样?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于1906-1909年穿越中国12个省区,对中国建筑进行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关于浙江的寺院照片尤其丰富。可以说是它们保存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让我们开始这些欣赏珍贵的历史影像,穿越回晚清民国的浙江,回望那段晚清时期的历史发展,感受着浙江佛教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见证与今天不一样的晚清浙江佛教影象。
 
 
 
图为浙江省杭州市近郊的西湖
 
图中影像是杭州西湖俯瞰,图右的佛塔就是夕照山上的“ 雷峰塔”。雷峰塔1924年倒塌,鲁迅为此写了《 论雷峰塔的倒掉》。现在的雷峰塔是1999年重建的。图中处处皆美景。一条白线般的石阶小道蜿蜒爬上夕照山。
 
 
图为浙江省杭州府西湖岸边
 
图中影像是1908年的西湖岸边。图左的大院子门前蹲着两座石狮子。门口水边可能是个牌楼式的影壁,底下一小群人或站或坐。岸下停着船只。看树叶应当是秋冬之交,好清新的西湖雅韵。
 
 
图为浙江杭州府灵隐寺内的理公塔
 
图中影像是1908年, 杭州灵隐寺内的理公塔。是杭州仅存的明代佛塔。始建年代不详,于宋初重建,与苏州虎丘塔建造年代相当,明代重修。旁边精美的佛像均为依山势雕凿而成。塔身右边的诸多神龛当时保存完整。
 
 
图为杭州府圣音寺石塔
 
图中影像是位于孤山圣因寺内的十八罗汉刻石,十八罗汉刻石的雕工精细,罗汉栩栩如生。这里曾是清康熙皇帝时的行宫,雍正年间改为圣因寺,乾隆帝巡幸时在寺内发现唐末画僧贯休的十八罗汉图,遂命人刻在石上,并特设罗汉堂存放。
 
 
 
图为浙江省宁波天童寺住持
 
图中影像很可能是于浙江省宁波市天童寺的住持——圆瑛大师。
 
天童寺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太白山麓,是著名禅宗佛寺,故称“天童禅寺”,号称“东南佛国”,位列佛教禅宗五山之第二。天童寺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日本曹洞宗尊天童寺为祖庭。
 
 
图为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内一个祭拜之处
 
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内一个祭拜之处。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华顶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匾额,故得今名。
 
 
 
图为浙江海宁县钱塘江大潮
 
图中影像是浙江省海宁州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 ,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图为浙江普陀山通往法雨寺的桥
 
图中影像是舟山普陀山法雨寺前的桥,舟山古桥——海会桥。
 
海会桥:在尘雨寺前莲池上,系单孔青石拱桥。“海会”意指诸菩萨聚会在一起,共德之深与数量之多,犹如大海一样。它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桥两旁石栏板上,镌有动物、花卉浮雕,石栏柱上雕有小石狮。
 
 
图为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孝子坛石刻
 
图中影像是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孝子坛石刻:孝子送饭。
 
法雨寺主殿为九龙殿,又称“圆通殿”。殿台前三面石栏板上分刻二十四行孝图,取自元郭居敬编辑的古今二十四孝子故事。孝梯本是儒教内容,在这里儒为佛用。
 
 
图为浙江普陀山法雨寺着白底青竹袍的观音像
 
图中影像是浙江普陀山法雨寺白底青竹袍的观音像。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着白底青竹袍的观音像珠宝观音殿,建在法雨寺的最高处,方丈殿右旁,有一座精致的“珠宝观音殿”。殿内所供奉的观音塑像,全用赤金铸成,胸部嵌一颗神奇的珍珠,光华夺目。
 
 
图为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白玉观音像
 
图中影像取自柏世曼的《中国建筑与景观》,其备注是浙江普陀山法雨寺玻璃供坛内的白玉观音像。查询不到相关资料,也不了解其是否依旧还在。
 
 
 
《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简介:
内容简介:《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收录了288幅摄影作品。内容涉及中国直隶、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记录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景、文化及日常生活。有中文、英文对照作解。为研究中国建筑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作者简介: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又译为恩斯特・柏施曼。德国建筑师。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他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回到
顶部